美丽中国行 hi,最近想去哪

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
站内搜索:

好玩四川之浓郁民族风情

成都的大街小巷都有卖五颜六色的藏饰的地摊,商场里都能买到可口的牦牛肉干,而饭店里最受欢迎的则是苗家人发明的酸菜鱼。来到四川游玩的人总不会忘记去看一看古老的羌族建筑——碉楼。

从成都出发,沿213 国道前行120 公里,会来到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——石纽山下的绵虒镇羌锋村,也就是著名的“西羌第一村”。这个景美情浓的河坝古寨依旧保留着古老朴素的习俗。整个羌寨顺坡而建,别致有序,形如古堡,地面上曲折的巷道相连,石木的房屋看似凌乱其实有序,而羌碉则傲立寨中,远眺江河与山脉,捍卫着这个民族的根与血脉。石级小巷中不时闪现出心灵手巧的羌女织羌绣。屋顶、火塘和田地里散落着羌人心中的图腾——白石。远方的耕牛、山麓的溪水、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,再加上果园、羌歌、羌舞,使人顿有恍若隔世之感。而这仅是四川地区民族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
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。事实上,各民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,广汉三星堆文化就是当时高度文明的杰出代表。四川盆地的东西两侧一直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区,这种状态迄今没有多大改变。在层层叠叠的山峦、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奇幻诡异的水生生态环境中,世代栖居的人们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。他们在此生息繁衍,不问外事。如果外人偶然进入这里,会觉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。

当人们走进四川西北部因石碉建筑而被誉为“千碉之国”的古老而美丽的羌族土地,一座座碎石砌筑的高大碉楼或高踞山岭之巅,或雄峙危崖之上,或扼交通要道之冲,或守山川形胜之险,或据村寨之内外,或傍昔日土司头人官寨衙署,山山岭岭,村村寨寨,无处不有。仅卡撒一寨便有石碉300 余座。在昔日充满血腥的民族冲突中,碉楼保护着自己的民族从风霜雪雨中绵延到了今天。这些奇峰异质的古老建筑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历史的沧桑,让人感到别样的风情。

过去,羌族男子年满15 周岁时有举行成年礼(冠礼)的习俗,这意味着他将随时走向战场。如果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战死沙场,将会在葬礼上受到隆重的待遇。许多人头戴铠甲,手持兵器,围成圈跳舞,接着形成两排对阵,兵器飞舞,铜铃叮当,吼声震天,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。

“重死”是羌族的文化情结,在羌人看来“人有生错的,没有死错的”。火葬是羌族人常用的丧葬方式。

英国牧师托马斯· 托伦士在《青衣羌——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》中说羌人:“死人时,要供奉祭品,死者都火葬。”清代甘肃《文县志》记载当地羌族人“葬礼不知成服,唯聚薪焚之”。可见羌族人很早就开始了火葬的习俗。火化前家属会请来端公念咒,然后将棺木抬到火葬场所。那里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木屋,里边供奉着本族历来的神位,此时将木屋移运别处,而把应火化的棺木放在原处,然后四周堆放柴火连棺火焚。这时死者亲人围坐,并跳丧舞。焚化之后,将骨灰埋在地下或岩穴。

来到羌寨的旅人有可能遇到当地人正在进行独特的游戏。热情的主人会邀请你参加推杆、抱蛋、打靶,或扭棍子、爬天杆、荡秋千等娱乐竞技活动,让你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无穷的生活情趣。

推杆比赛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。比赛时,只需要一块两丈见方的平地,用一根长约一丈、手臂一般粗细的木杆,一人紧握一端,并将木杆骑在两腿之间作为防守;另一人则握着木杆的另一端,用力向前推,作为进攻。攻守双方面对木杆须保持水平,不能上下摇摆或忽然猛推;进攻的一方必须将木杆向前推至两尺以外的界线处才算获胜,否则被判失败。裁判由村寨的长者或有威望者担任,以击掌5 次限定一个回合的时间。推杆比赛由于防守的一方较为省力,进攻者可逐渐增加人数,直至胜利。比赛时,围观者以呐喊声为之助阵,使比赛显得紧张热烈。比赛结束后,姑娘们抬出一坛坛醇香的咂酒,首先向胜利者敬上一碗,然后众人用细管吸饮,相互庆贺。

“祭山会”和“羌年节”是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,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。春季祈祷风调雨顺,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,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。由于这种传统的悠久,在外人看来,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,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。

盛夏,当大凉山绿草如茵,荞子花红遍的时候,四川彝族地区一年一度的盛大“火把节”就到来了。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这三天。具体要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按照古老的计时历法来确定。

彝族的祖先是从西北高原南迁的羌人与本地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。汉代的窄都夷、斯榆、冉、昆明,唐代的白蛮和乌蛮,与后世的彝族有渊源关系。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原始社会阶段,公元2世纪前后,今凉山彝族的祖先古侯、曲涅的居住地“孜孜扑乌”(今云南昭通)已进入阶级社会,此后这两支彝族先民先后渡过金沙江迁入凉山,并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。

“火把节”对彝族同胞来说,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。彝族人有句谚语:“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,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。”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,是因为传说“火把”曾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园,带来了彝族地区一年一度的丰收。

旅人们平时来到大凉山,主人们会热情地招待。如果在火把节期间来到这里,那他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。好客的彝族人将会“打羊”、“打 牛”迎宾待客。根据来客的身份、亲疏程度,分别以牛、羊、猪、鸡等相待。在杀牲畜之前,主人会把活牲畜牵到客人前,请客人过目后宰 杀,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。酒是敬客的见面礼,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,主人必先以酒敬客,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。待客的饭菜以猪膘厚为体 面,饭桌上会有独特的荞粑、面糊酸菜肉、白水煮乳猪、锅巴油粉。吃饭中间,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,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, 以表示待客的真诚。如果有幸,你还能听到当地的人朗诵民间流传的诗歌《勒俄特依》、《玛木特依》或《阿姆尼惹》。

公元7 世纪时,藏王松赞干布在西藏建立了王朝,唐宋时称其为“吐蕃”,直到清康熙年间,才正式称为“西藏”。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,分卫藏、康、安多三种方言。藏族文化独特而完整,其宗教仪式、建筑、音乐、舞蹈、绘画、雕塑、服饰等,无不以其浓烈的高原风格遗世独立,征服了现代人的审美渴求,甚至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劲的风尚。

藏族人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,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儿青稞,向空中抛撒三次。酒席上,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,然后一饮而尽,主人饮完头杯酒后,大家才能自由饮用。饮茶时,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,否则认为失礼。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,嚼不出声,喝不作响,拣食不越盘。

敬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,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。“哈达”是藏语,即纱巾或绸巾。哈达以白色为主,最好的则是蓝、黄、白、绿、红五彩哈达。五彩哈达只用于最高、最隆重的仪式,如佛事活动时。

绝大部分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,特别是在牧区。糌粑是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,食用时拌上浓茶或奶茶、酥油、奶渣、糖等。藏族人多食用牛、羊肉,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。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,多切成条块,挂在通风之处,使其风干。酥油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,除饭菜都用酥油外,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。酸奶、奶酪、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。

藏族大多信奉藏传佛教,民族节日也均与宗教活动有关。每年藏历正月十五,是观酥油花灯的节日;四月十五日则是纪念佛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;除此之外,还有萨噶达娃节、雪顿节、望果节等。

藏族的寺庙建筑以土木石结构相结合,以木结构为主。大经堂通常为三层建筑,墙体用块石砌成,厚而窗子小,给人非常浑厚稳定的感觉。底层用朱红色棱柱,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,上面托着粗大替木。在墙体上方,多用棕红色的饰带,上面缀上镏金铜镜等装饰物。房檐四周竖有镀金金幢,上有风铃,房顶正面中间是金法轮,两面为护法兽等。

藏族最具特色的艺术,也是依附于佛教寺庙或与宗教活动相关。在美术方面以唐卡绘画、佛像雕塑为代表;音乐舞蹈方面则以寺庙宗教音乐、戴面具跳神活动、格萨尔藏戏等为主。而藏族的民间艺术则是以集体歌舞为主,比如跳锅庄、跳弦子等活动。

好玩四川之浓郁民族风情

发布时间:2016-01-07 13:30:04

成都的大街小巷都有卖五颜六色的藏饰的地摊,商场里都能买到可口的牦牛肉干,而饭店里最受欢迎的则是苗家人发明的酸菜鱼。来到四川游玩的人总不会忘记去看一看古老的羌族建筑——碉楼。

从成都出发,沿213 国道前行120 公里,会来到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——石纽山下的绵虒镇羌锋村,也就是著名的“西羌第一村”。这个景美情浓的河坝古寨依旧保留着古老朴素的习俗。整个羌寨顺坡而建,别致有序,形如古堡,地面上曲折的巷道相连,石木的房屋看似凌乱其实有序,而羌碉则傲立寨中,远眺江河与山脉,捍卫着这个民族的根与血脉。石级小巷中不时闪现出心灵手巧的羌女织羌绣。屋顶、火塘和田地里散落着羌人心中的图腾——白石。远方的耕牛、山麓的溪水、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,再加上果园、羌歌、羌舞,使人顿有恍若隔世之感。而这仅是四川地区民族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
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。事实上,各民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,广汉三星堆文化就是当时高度文明的杰出代表。四川盆地的东西两侧一直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区,这种状态迄今没有多大改变。在层层叠叠的山峦、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奇幻诡异的水生生态环境中,世代栖居的人们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。他们在此生息繁衍,不问外事。如果外人偶然进入这里,会觉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。

当人们走进四川西北部因石碉建筑而被誉为“千碉之国”的古老而美丽的羌族土地,一座座碎石砌筑的高大碉楼或高踞山岭之巅,或雄峙危崖之上,或扼交通要道之冲,或守山川形胜之险,或据村寨之内外,或傍昔日土司头人官寨衙署,山山岭岭,村村寨寨,无处不有。仅卡撒一寨便有石碉300 余座。在昔日充满血腥的民族冲突中,碉楼保护着自己的民族从风霜雪雨中绵延到了今天。这些奇峰异质的古老建筑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历史的沧桑,让人感到别样的风情。

过去,羌族男子年满15 周岁时有举行成年礼(冠礼)的习俗,这意味着他将随时走向战场。如果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战死沙场,将会在葬礼上受到隆重的待遇。许多人头戴铠甲,手持兵器,围成圈跳舞,接着形成两排对阵,兵器飞舞,铜铃叮当,吼声震天,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。

“重死”是羌族的文化情结,在羌人看来“人有生错的,没有死错的”。火葬是羌族人常用的丧葬方式。

英国牧师托马斯· 托伦士在《青衣羌——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》中说羌人:“死人时,要供奉祭品,死者都火葬。”清代甘肃《文县志》记载当地羌族人“葬礼不知成服,唯聚薪焚之”。可见羌族人很早就开始了火葬的习俗。火化前家属会请来端公念咒,然后将棺木抬到火葬场所。那里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木屋,里边供奉着本族历来的神位,此时将木屋移运别处,而把应火化的棺木放在原处,然后四周堆放柴火连棺火焚。这时死者亲人围坐,并跳丧舞。焚化之后,将骨灰埋在地下或岩穴。

来到羌寨的旅人有可能遇到当地人正在进行独特的游戏。热情的主人会邀请你参加推杆、抱蛋、打靶,或扭棍子、爬天杆、荡秋千等娱乐竞技活动,让你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无穷的生活情趣。

推杆比赛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。比赛时,只需要一块两丈见方的平地,用一根长约一丈、手臂一般粗细的木杆,一人紧握一端,并将木杆骑在两腿之间作为防守;另一人则握着木杆的另一端,用力向前推,作为进攻。攻守双方面对木杆须保持水平,不能上下摇摆或忽然猛推;进攻的一方必须将木杆向前推至两尺以外的界线处才算获胜,否则被判失败。裁判由村寨的长者或有威望者担任,以击掌5 次限定一个回合的时间。推杆比赛由于防守的一方较为省力,进攻者可逐渐增加人数,直至胜利。比赛时,围观者以呐喊声为之助阵,使比赛显得紧张热烈。比赛结束后,姑娘们抬出一坛坛醇香的咂酒,首先向胜利者敬上一碗,然后众人用细管吸饮,相互庆贺。

“祭山会”和“羌年节”是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,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。春季祈祷风调雨顺,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,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。由于这种传统的悠久,在外人看来,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,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。

盛夏,当大凉山绿草如茵,荞子花红遍的时候,四川彝族地区一年一度的盛大“火把节”就到来了。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这三天。具体要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按照古老的计时历法来确定。

彝族的祖先是从西北高原南迁的羌人与本地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。汉代的窄都夷、斯榆、冉、昆明,唐代的白蛮和乌蛮,与后世的彝族有渊源关系。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原始社会阶段,公元2世纪前后,今凉山彝族的祖先古侯、曲涅的居住地“孜孜扑乌”(今云南昭通)已进入阶级社会,此后这两支彝族先民先后渡过金沙江迁入凉山,并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。

“火把节”对彝族同胞来说,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。彝族人有句谚语:“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,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。”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,是因为传说“火把”曾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园,带来了彝族地区一年一度的丰收。

旅人们平时来到大凉山,主人们会热情地招待。如果在火把节期间来到这里,那他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。好客的彝族人将会“打羊”、“打 牛”迎宾待客。根据来客的身份、亲疏程度,分别以牛、羊、猪、鸡等相待。在杀牲畜之前,主人会把活牲畜牵到客人前,请客人过目后宰 杀,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。酒是敬客的见面礼,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,主人必先以酒敬客,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。待客的饭菜以猪膘厚为体 面,饭桌上会有独特的荞粑、面糊酸菜肉、白水煮乳猪、锅巴油粉。吃饭中间,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,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, 以表示待客的真诚。如果有幸,你还能听到当地的人朗诵民间流传的诗歌《勒俄特依》、《玛木特依》或《阿姆尼惹》。

公元7 世纪时,藏王松赞干布在西藏建立了王朝,唐宋时称其为“吐蕃”,直到清康熙年间,才正式称为“西藏”。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,分卫藏、康、安多三种方言。藏族文化独特而完整,其宗教仪式、建筑、音乐、舞蹈、绘画、雕塑、服饰等,无不以其浓烈的高原风格遗世独立,征服了现代人的审美渴求,甚至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劲的风尚。

藏族人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,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儿青稞,向空中抛撒三次。酒席上,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,然后一饮而尽,主人饮完头杯酒后,大家才能自由饮用。饮茶时,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,否则认为失礼。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,嚼不出声,喝不作响,拣食不越盘。

敬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,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。“哈达”是藏语,即纱巾或绸巾。哈达以白色为主,最好的则是蓝、黄、白、绿、红五彩哈达。五彩哈达只用于最高、最隆重的仪式,如佛事活动时。

绝大部分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,特别是在牧区。糌粑是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,食用时拌上浓茶或奶茶、酥油、奶渣、糖等。藏族人多食用牛、羊肉,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。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,多切成条块,挂在通风之处,使其风干。酥油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,除饭菜都用酥油外,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。酸奶、奶酪、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。

藏族大多信奉藏传佛教,民族节日也均与宗教活动有关。每年藏历正月十五,是观酥油花灯的节日;四月十五日则是纪念佛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;除此之外,还有萨噶达娃节、雪顿节、望果节等。

藏族的寺庙建筑以土木石结构相结合,以木结构为主。大经堂通常为三层建筑,墙体用块石砌成,厚而窗子小,给人非常浑厚稳定的感觉。底层用朱红色棱柱,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,上面托着粗大替木。在墙体上方,多用棕红色的饰带,上面缀上镏金铜镜等装饰物。房檐四周竖有镀金金幢,上有风铃,房顶正面中间是金法轮,两面为护法兽等。

藏族最具特色的艺术,也是依附于佛教寺庙或与宗教活动相关。在美术方面以唐卡绘画、佛像雕塑为代表;音乐舞蹈方面则以寺庙宗教音乐、戴面具跳神活动、格萨尔藏戏等为主。而藏族的民间艺术则是以集体歌舞为主,比如跳锅庄、跳弦子等活动。

评 论
手机:  
电话:  
联系人:
Q Q:   
地址:  

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
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,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,目前各项建设...
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
近日,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《滁非绝色》正式对外亮相。据悉,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...
《芈月传》热播助长淮南景
近日,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《芈月传》着实让“淮南十景”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...